国产创新药出海“热情澎湃”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前沿新兴氢能、新材料、创新药等产业发展,积极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。创新药被政府工作报告“点名”,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。
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地,近日举办的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,“出海”成为关键词。“上海医药创新企业2024合作出海计划”在大会上正式发布,预计将助力30家上海优秀企业出海,推进医药创新的跨境合作与交流。
创新药出海,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?记者与多家医药创新企业负责人开展对话。
创新药出海延续火热势头
2023年11月,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和黄医药原创抗癌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,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,并在48小时内迅速开出首张处方。上海市科委介绍,这是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药,也是上海创新药的首张海外处方。
包括呋喹替尼在内,国产创新药2023年迎来了出海大爆发。“2023年堪称国产创新药海外上市的元年,不仅数量前所未有,而且从小分子化学药到大分子生物药、从欧盟到美国都有里程碑式突破。”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说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下半年,就有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、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、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、亿一生物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等4款国产创新药相继在欧美上市。其中,替雷利珠单抗是我国首个在海外上市的生物药,特瑞普利单抗是我国首个在美国上市的生物药。
2024年,国产创新药出海的火热势头仍在延续。机构数据显示,2024年1月中国药企的license out交易共计18笔,较2023年1月的5笔增长260%。
一些正在研发中的创新药,也将出海提上了日程。“我们的首个新药项目CBT102针对代谢罕见病苯丙酮尿症,最近完成了研究者发起的随机、双盲、对照临床试验,安全性和药效上都取得了优秀的试验数据。”创新药企业和度生物创始人向斌告诉记者,出于未来的商业化考虑,出海也是公司的探索路径之一,正在寻求与海外制药公司合作。
在多位药企负责人看来,业内愈发认识到出海的重要性,国产创新药进入规模化出海新阶段。具体来看,出海出现三个趋势:一是更积极,出海交易数量和金额直线上升;二是对国际市场和监管要求越来越熟悉,比以前少走弯路;三是开始开拓欧美之外的更多市场,比如中东、日本、韩国、印度等国家和地区。
自主出海和借船出海两条腿走路
目前,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有两种模式:一是自主出海。即中国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,然后申报上市,获批后销售。二是借“船”出海,包括license out等,即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,由海外企业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、申报上市、生产和销售等工作。
“国产创新药出海竞争激烈,想要开拓海外市场首先需要获批上市,其次还要取得商业销售上的成功。”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等药企负责人表示,药品本身质量过硬的同时,不同市场也面临着多样化挑战,选对路径至关重要。
以和黄医药为例,其研发的呋喹替尼选择进军市场急需且空白的主流市场。“晚期肠癌是严峻的医学问题,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长,却缺少有效的新药,美国此前已十年没有相关新药获批。”苏慰国说,美国有大量患者的需求未被满足是呋喹替尼出海成功的原因之一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肠癌新增患者190万人,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均是高发区域。
“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有十余种,我们首选鼻咽癌是争取在美国获批的一种策略。”李宁说,鼻咽癌在美国是一个需求尚未被满足的市场,后续君实生物将继续在美国申报食管癌、肺癌等适应症。
借“船”出海也是一条可行路径,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创新药企业来说。2023年11月,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宣布与诚益生物达成独家许可协议,阿斯利康将开发和商业化诚益生物发现的小分子GLP-1受体激动剂ECC5004,用于包括肥胖症、糖尿病和其他合并症的潜在治疗。诚益生物将获得1.85亿美元的首付款,还有资格获得高达18.25亿美元的未来临床、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。
在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,阿斯利康进一步宣布,将在上海建设第五个全球战略中心,与位于美国、瑞典和英国的中心并列。与此同时,阿斯利康还将以双向走访对接的形式,助力30家上海优秀企业出海。
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表示:“上海是中国乃至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聚集地,期待在这里继续投资、扩大布局,以推动全球健康领域的可持续发展。”
精准支持助力出海“行稳致远”
国产创新药出海,瞄准的是广阔的全球市场。百济神州的财报显示,其研发的BTK抑制剂百悦泽,是国内第一款在美上市的抗癌新药。包括海外市场在内,2023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,成为国内首个“十亿美元分子”。
在创新药出海的过程中,政策的精准支持十分重要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呋喹替尼的Ⅰ、Ⅱ、Ⅲ期临床研究、上市后研究以及成果转化均得到上海市科委项目支持,“我们还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(MAH)的试点企业,呋喹替尼因此至少提前3年进入市场。”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说。
展望未来,支持措施可以进一步升级。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几乎是新药出海的必选项,其成本一般为国内临床的3倍到5倍,但一旦成功市场空间可达到原来的十倍。不少受访者建议,适应创新药“出海”需求,将支持措施从国内一期、二期、三期临床试验扩展到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
出海范围也可以进一步扩大。具体来看,创新药出海所面向的市场不止于欧美。李宁表示,世界上超一半国家可以用美国FDA的批准申报上市,不需要再做临床试验。“我们现在密切关注环太平洋、环印度洋市场,计划在韩国、中东和东南亚国家推动中国创新药上市使用。”
与此同时,鼓励本土创新药企和跨国药企携手合作。在出海过程中,跨国药企与创新药企合作是国际惯例,双方存在资源互补的需求。很多跨国药企并不是从源头做起,而是将创新药企的成果纳入到其商业体系和全球网络中。当前,不少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质量已经具备在世界舞台竞争的实力,未来会吸引更多诸如阿斯利康这样的医药巨头的目光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