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一阳生,亚岁待春来解码二十四节气
“天时地利人和,冬去春来。”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,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地球北半球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。之后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北移,北半球的一天逐渐变长,称为“冬至日出,一日一针”。古人通过阴阳的运动来理解季节的变化,认为“秋分在夏,冬至在春”。民间有“冬至是晴天”的说法。从此阴阳颠倒,生命活动会更加活跃。
冬至既是节气,也是节日,又叫“冬至节”、“子年”、“冬至节”。在古代,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,所谓“冬至大如年”。明代田汝澄《西湖游览志》记载:“官民相庆,犹如一月天之仪。吴中最繁华,所以说是肥冬瘦年。”“肥冬瘦年”是指当地人把冬至看得比过年还重要。“比如送礼,敬酒庆祝,祭祖”很热闹。
据《贾青录》记载,清代冬至前后,亲友间多有人情往来和馈赠,俗称“拜冬”。装满各种喜庆礼品的礼盒称为“冬至盘”,多为糕点、桂花酒制作、饺子、炖菜等。冬至的前一夜是“冬至之夜”。这天晚上,一家人团聚,和梅梅一起吃“冬至宴”。在浙江台州周边各民族聚居的村落,冬至那天,各民族祭祖、聚餐,称为“祭冬”。饭后,族人给60岁以上的老人献上猪肉,称为“老人肉”。60岁的时候得到一斤,一岁的时候再加一斤肉,以示对老人的尊重。
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据说,名医张仲景创造了“驱寒焦耳汤”来治疗人们的冻伤。后来,人们学会了用焦耳的形状把它包在食物里。久而久之,交子里的名人就流传下来了。南方有“冬至饺子饼”的习俗。在过去,饺子是在家里用面粉做的,里面塞满了肉、蔬菜、豇豆糊、萝卜丝、糖等。,蒸熟,赠送亲友。他们被称为“冬至任务”。在浙江绍兴、嘉兴一带,人们经常吃馄饨,有“冬至馄饨,夏至面条”的俗语。冬至也是一个滋补的季节。民间有句话叫“三九填一冬,来年无病。”“冬补,春打虎。”冬季进补,尤其是奶油。一副膏方里往往有20多种中药。加水煎煮、去渣、浓缩后,加入辅料制成膏剂。这种糊状物像糖浆一样光滑,像油漆一样黑,具有极好的滋补作用。
冬至以来,全国各地都进入了最冷的日子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入九”。从此以后,每隔九天将被算作“九”,以此类推,直到1981年9月寒冷来到春末,也就是俗称的“冬九”。在漫长的冬天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——填写“99年消除寒冷计划”。常见的祛寒图是一幅双钩红毛笔字,上面写着“亭前垂柳,惜春风”九个字,都是繁体字,每个字九笔,共81笔。从冬至开始,每天按笔顺画一笔,到“九十九”期后画完一个字,完成九十九的返老还童。这是“写九”,还有一种叫“画九”。有一朵梅花,共有9981片花瓣。进入九年级后,一天染一瓣,九年级春意深。
冬至漫长,古代有祈梦的习俗。戴的《南城祈梦》讲述了他16岁冬至去绍兴南城祈梦的经历。字里行间,都是青少年对生活的期待和困惑。读起来很感动。梦是要醒的,漫长的冬天将在数字九和消寒图的描摹中一天天过去。在寒冷刺骨的冬天,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为身心补充能量,相互增添温暖。冬至到了,春天也不远了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